close

1.外在效度:

   研究結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而能解釋一般的情形.所收集來的資料,是否支持推論的過程.

  影響:

取樣限制/偏差
研究變項與情境敘述不清:結果的試用情境和範圍不清楚
重複實驗的干擾
霍桑效應,受試者表現過度積極(知道被觀察而改變行為)
實驗情境的新奇或干擾
實驗者效應:主試者暗示或鼓勵,促成受試者的不同表現
特殊事件影響
有些測量工具無法在一般情境被了解或採納。
實驗時間常和一般情境不同,推論的精確性限制。
外在效度高:結果可以通則化到許多不同的情境與許多不同的人類群體身上。
外在效度低:結果只能通則化到某個特定的情境之中。

 2.內在效度
 研究結果是否可信,可靠。

影響:


研究的歷史過程(history):實驗期間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非實驗者安排的因素,例如補習,校慶活動。
研究對象的成熟(maturation):可能有積極(認知發展)或消極作用(疲勞,飢餓)
練習效應;前測經驗:經驗有利作答
評量工具和施測:內容,難度,施測人員,場地,時間
取樣差異:能力,特質,條件
樣本流失:中途缺席
交互作用
因果方向不明
補償性均等: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和資源給非實驗組
亨利效應,未被選取樣本,表現過度。(發現未受實驗處理而拚命表現)
 消極的亨利效應。

常用來評析的重點有

1.前測與後測(題目相同,或有前測沒後測,或有後測沒前測)
   前測-測試者的程度
   後測-實驗的結果
2.練習效應
3.取樣的方式(隨機或非隨機)
   利用男生實驗的結果,只能推論到男生,而不能推論到女生,則其母群效度較低。
4.干擾因子的控制

5.研究工具
   內容效度-內容效度是指測量內容的適切性。
   效標關聯效度-效標關聯效度是指測量工具的內容具有預測或估計的能力
    建構效度
    建構效度(或稱構念效度)指問卷或量表能測量到理論上的構念或特質之程度。建構效度有兩類:收斂效度與區別效度。而檢測量表是否具備建構效度,最常使用之方法為因素分析法。同一因素構面中,若各題目之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愈大(一般以大於0.5為準),則愈具備「收斂效度」。若問卷題目在非所屬因素構面中,其因素負荷量愈小(一般以低於0.5為準),則愈具備「區別效度」。


--------------
1.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以研究者的專業知識來主觀判斷所選擇的尺度是否能正確的衡量研究所欲衡量的東西。
 2.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所謂效標關聯效度是指使用中的衡量工具和其他的衡量工具來比較兩者是否具有關聯性。
3.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如果研究者要瞭解某種衡量工具真正要衡量的是什麼,那即是關心它的建構效度。
4.學說效度(nomological validity):學說效度有時被稱為“通則化的效度(lawlike validity)”,學說效度是基於對構念和從理論建構的正式假設而來的衡量項目的明確調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ennitw 的頭像
    fennitw

    Sun's 異次元世界

    fenn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